摘要:如今热闹繁华的中信广场,在六、七百年前,还是山峦起伏,荒无人烟,也没有什么地名。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一群人来到这里,在荒草丛中走走停停,指指点点。这群人姓郑,从河南荥阳辗转来到这里,已经有些时日了。他们看中了这块地方,决定在这里垦荒造田,...
如今热闹繁华的中信广场,在六、七百年前,还是山峦起伏,荒无人烟,也没有什么地名。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一群人来到这里,在荒草丛中走走停停,指指点点。这群人姓郑,从河南荥阳辗转来到这里,已经有些时日了。他们看中了这块地方,决定在这里垦荒造田,建村定居,于是请来了一个风水先生为他们找寻风水宝地。
中信广场(2008年)
今天,他们就是陪着风水先生来察看地势的。当时埔尾与蔡屋围之间是一座山,起伏的小山包,一坡一坡地层叠而上。人们先在山下看了一块地,风水也还可以,但嫌地势有些低洼。想再往上一点,又不知道好不好。风水先生爬上去,拿出罗盘摆弄了半天,又东南西北仔细察看了一阵,然后连说“上一步更好!”建村的位置就此敲定,风水先生的那句话也成了沿用至今的村名“ 上步”。
当时郑氏先人在这里建立的村落,就是上步村最早的一个自然村埔尾村。上步村的郑氏宗祠后来就建在如今中信广场的位置。以后,上步村发展为沙埔头、赤尾、旧墟、巴登、埔尾、玉田六个自然村。其中赤尾、旧墟为来自福建的林氏族人居住,其余四个村的人都是郑姓。
上步大厦(2002年吴孟菲摄)
根据南宋史学家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记载:“荥阳郑氏出自周宣王封母弟友于郑,是曰桓公,及韩灭郑,子孙以国为氏.”按此记载,郑氏应该源自姬姓,为周王室后裔。史料记载,周宣王封其幼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以东地区),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期,郑桓公任周朝司徒,因见幽王无道暴虐,预感天下将有动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之计。太史伯教他说:位于河南中部的虢、郐两国之间有河、洛、济、颖四条河流,交通方便,国土富饶,是安身养国的圣地,可先将家族和财产迁置于此,以后再寻找机会,动用军队强占这方土地。郑桓公依计而行。后来其子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以武力一举夺下虢、郐之地,在新郑一带建立郑国.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桓公的后代们便以国名为姓,称为郑氏。
昔日的上步埔尾村
由此可见,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郑国灭亡后,郑氏族人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秦汉以后,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部分郑氏族人开始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但这次的迁移,规模并不大。郑姓的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即有八个大姓人家在这时进入福建,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朝时期,大批河南郑氏族人继续往福建迁移。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即是这一时期进入福建的。
据写于清光绪二十五年的《上步乡尚宾祖家谱序》记载:“我祖柏峰,为朝奉大夫,宋熙宁中,自南雄而宦游于东莞之东鉴(即今南头),遂卜宅焉。是朝奉为始迁居之一世祖也。传朝议,而至宣教,生五子,曰:仁、义、礼、智、信”。与现存的《郑氏南莆祖五大房族谱》中所保存的一篇《大明正统甲子岁谨录前人世系序》的记述基本一致。由此可见,郑氏进入东莞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即公元1068-1077年。
巴登村旧貌(1986年谢岳摄)
当时,宝安与东莞是并为一县的,在行政区划上只有东莞而无宝安。但郑氏的实际到达地是后来属于新安县的南头一带.其一世祖名为郑柏峰,曾任宋朝奉大夫。更为可贵的是,在这篇《大明正统甲子岁谨录前人世系序》中说:“自宣教以后,嗣胤日繁,始拆居南头、西乡、向南、西涌、白沙、上步...梅林等处。”明确记载了郑氏各房分居上步、梅林等村的情况。本篇序言写于大明正统甲子年,即公元1444年,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仅76年。可见,上步及下梅林的建村时间,最晚也应在明朝初年。对照下梅林村的有关史料:下梅林村的建村始祖郑子忠为一世祖朝奉算起的第十三代,按每代20年左右时间计算,也正好是元末明初。二者正可互相印证。这篇写于大明正统甲子年的《序》,距离上步、下梅林建村时间不久,其记述应是基本可信的。
因宣教共生有五个儿子,分别取名为仁、义、礼、智、信。东莞、宝安的郑氏后裔均是这五个儿子的后代,自然分为五大房。第二房郑义的后人郑子忠后来迁居龙岗坪地,又由坪地迁至下梅.林建村,成为下梅林村的始祖。郑子忠的墓庐留存于龙岗坪地,而其夫人子忠婆的墓则位于福田区莲花山,紧邻下梅林村。夫妻墓庐分存两地,正是处于搬迁阶段的一个特征。
第三房郑礼的后代郑惠和由东莞涌下迁至上步,成为上步村发祥祖。也有部分第三房的后人,从南头移居到下梅林村居住。郑氏祖先进入福田地区,建立上步和下梅林两村后,均是垦荒造田,以务农为业。主要种植水稻、蕃薯和蔬菜、瓜果。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上步村北起笔架山,南到深圳河,东连蔡屋围,西至现在深圳中医院一带,共有耕地面积5000多亩,其中有1000多亩位于深圳河南岸香港一侧。解放后,深圳与香港之间的边界封闭了,村民凭“耕作证”过境耕种。粮食收割后也在香港就地出售。当时,境内外粮价差别很大。100 斤稻谷在国内粮站的统一收购价仅8块多钱,而在香港可以卖到30多元,后来又涨到了60多元。所以上步村民的收入相对较高。
下梅林村则位于福田区北部,北枕大脑壳山,与宝安为邻。郑氏先人初到梅林时,在现在梅林水库处搭了一个茅草房居住.随着人口繁衍和生产的发展,最初的一一个茅草房逐渐扩展为了“方田墟”,以后又在现在梅林小学处建起了“前心墟”。解放初.期,上、下梅林与岗厦合为一个乡,叫梅岗乡。乡政府设在岗厦。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先后属于南天门、附城和福田公社。下梅林村共有耕地7000多亩,每年要向国家上交公粮38万斤。因离海较远,处于山地丘陵地带,因此下梅林村民除以农耕为主外,同时利用山坡地广种果树。最初多种植杨梅。据说-世祖郑子忠特别喜爱杨梅,自号喜梅公,梅林便由此而得名。
郑氏系由福建进入广东。福建是我国荔枝的主产地,自古有种植荔枝的习惯,郑氏由福建而来,也把荔枝树苗和种植荔枝的习俗带了过来。最初种植不多。哪知梅林的土质、气候特别适宜荔枝生长,产量高、质量优、口味好,十分受人欢迎。偶尔挑一点到市场上去出售,也是一抢而空。因此下梅林村民便逐渐将梅林都改种成荔枝树。后来,梅林到处是成片的荔枝林,原来满山遍野的杨梅反而难觅踪影了。
荔枝属无患子科植物,原产地为我国。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我国荔枝的品种、面积、产量、质量均居世界第一。广东、福建又是我国的主产区。荔枝是我国南方四大名果之一,果色鲜丽、果肉甜美、营养丰富,而且树冠美丽、枝叶常绿,既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化环境的观赏树木。
梅林一村( 2009年张旱愉摄) 梅林一村( 2009年张旱愉摄)
下梅林村民种植荔枝的历史长达四、五百年,传承了20多代人,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全村荔枝树种植规模最大时达到9500多株,总产量达到19万公斤。这个规模在深圳是难有匹敌的。培植的品种主要是桂味、糯米糍,都是品质、风味极佳的优质品种,在市场上十分抢手。因此“梅林荔枝”在清朝时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牌。香港是其传统市场。梅林荔枝在香港具有很高知名度,只要听说是梅林荔枝,大家都争着买。很多香港果店把“梅林荔枝”当作招牌,吸引顾客。
上步股份公司成立(1992年7月16日)
在果树的繁育上,下梅林村民主要采用的方法,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叫做“接驳”。接驳的时间为每年三月份。具体做法是:选择生长健壮、优良高产的荔枝树为母树,择其已长出三、四年,拇指粗细、表面光滑、发育正常的枝条,用割刀在枝条的皮上环切两刀,两刀之间间隔约-寸。然后将两切口之间的书皮剥掉,再用刀背将剥掉皮的部分刮净,晾晒7天左右后,用树根部的泥土加少量牛粪,用水拌匀至千湿度适中,将剥掉皮的部分包起来。要包紧,让枝干与泥土紧密接触。有经验的人,是把泥土搓成长条,一圈一圈缠上去的。
梅林荔枝饮誉香港市场(1984年7月)
包好后再晒几天,把包上去的泥土完全晒干。等到下雨天,雨水把包上去的泥土淋透后,就用布块、稻草等把它包起来,用绳子绑扎好。到当年七月份时,剥去皮的那一段枝条已经长出了根。这时用锯子把接驳的这一段锯下,只留一尺长的主干,其余枝叶全部剪去。解开泥团外面包裹的布块、稻草,浸入水中,待到充分吸收水分后,将枝条取出直立于树荫下,用稻草遮住泥团保湿。一周后就可以植入土中了。下梅林人一般都选择黄沙土栽培荔枝,这种土质结出的果实品质、口感比别的土壤好。株距、行距都保持6米,最利于荔枝树的生长、发育。当幼树长到离地两尺左右时,是修枝的重要时期,将发育不良的枝条全部剪除,只留下三、四条健壮的主枝。这样修剪过的荔枝树,今后树冠长得特别大,桠枝展得特别开,而又不会长得太高。以后每年施两、三次肥。
每年八、九月份为荔枝树松一次土,一般三年就结果了。到了盛产期,单产最高可以达到800斤以上。为下梅林人换来丰厚的收益。
在下梅林村的北面,有一座风景秀丽的梅林公园。公园依山傍水,后面是连绵的青山,旁边即是波光潋滟的梅林水库。进人公园大门,迎面是一片碧翠欲滴的荔枝林。这些荔枝树大多是过去下梅林村种植的。有的已有数百年树龄。沿着林荫道拾级而上,来到公园的最高处,这里有一座独特的庙宇“三圣宫”。
三圣宫”的原址并不在这里,其建立的确切时间也已不可考。传说明末清初时期,有一个从新界过来的打鱼人,每天在深圳湾打鱼来下梅林村贩卖。有一天,他挑着鱼走到现在梅林路西段与北环大道交接处,突然看见有三个人在路边下棋,只见三人生得来仙风道骨,长须及胸,衣着相貌不俗。打鱼人觉得三人来历不凡,便上前问讯,但三人均不说话,问其从何而来也不回答,连续三天都是这样。到了第四天,打鱼人再从这里经过时,三个下棋的人不见了,只有棋盘还在原处。而棋盘上现出了“邹、黎、石”三个字。这件事在下梅林村传开了,村民们都认为一定是神仙,便集资在原地建起了一座庙宇,供奉“邹、黎、石”三位神仙,取名为“三圣宫”。“三圣宫”建好之后,香火非常兴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及各个节气,村民们都要去进香、祭拜,祈求神仙保佑,据说十分灵验。
传说从前村子里有一对夫妻,结婚九年了一直没有生育,到处求医问卜都不行。后来经人指点,来拜了“三圣宫”,第二年就生了一对双胞胎。这件事传出来之后,下梅林村民对三圣的信仰更加虔诚,“三圣宫”的香火也更加旺盛了。
跟福田区其它的围村一样,下梅林村也有点灯的习俗。而下梅林村的点灯习俗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加进了许多神仙信仰的成份。而这些神仙信仰中,又主要是对三圣的信仰。开灯那天,凡是当年生有男丁的家庭的家人,都要先由族长领着,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将三圣等神仙的牌位迎进祠堂,供奉于神位上。在神位前点燃香烛,陈列供品。然后由男丁的祖父或父亲带着男丁-拜祖宗,二拜神仙。在祭拜时要将男丁的姓名禀告神仙,祈求神仙保佑男丁顺顺利利、一生平安。正月十五是园灯及喝灯酒的日子,那一天,各家又要领着男丁到祠堂里拜祖宗和神仙,然后送神。仍然要敲锣打鼓放鞭炮,将三圣等神仙送回原处。最后是添丁的人家共同出资请太公和族人吃大盆菜,“点灯”仪式才算圆满完成。
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深圳,下梅林村也开来了日本兵。日本鬼子将三圣宫拆毁,把木料全部运去修工事,建碉堡。三圣的神像被扔在路边的水沟里。村民们恨得牙痒痒地,“这是我们的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呀,日本鬼子真坏!”晚上,村民们偷偷去将神像搬到土里,用泥土埋起来。
抗战胜利了,下梅林村民兴高采烈,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了几天几夜。村民们去土里,将三圣的神像刨出来,在原址重新建了一座三圣宫。改革开放后,这里要建北环大道,村民们经过请示,将三圣宫迁到了梅林公园的山顶上,成为梅林公园中的一处名胜古迹,与公园秀丽的水光山色融为一体。
下梅林村有一座“郑氏宗祠”,是2001年福田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祠堂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是清代早期重建的。平面布置为三间两进,中间有一个天井,天井两侧为卷棚式畅廊。部分石作结构和构件还是明代遗物。整座建筑在平面布置和用材制度、营造做法上明显保留着明代遗风。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是深圳市现存最早的砖木结构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祠堂大门的石柱上一副门联:“泽承荥郡,春满梅溪”。对联虽只寥寥八字,但对仗工稳,富于诗意。将郑氏的由来和在梅林的发展一线相连,确是-副上乘之作。看来郑氏是不乏人才的。
在祠堂的后堂墙上,供奉着一件宝物。这是一方茶褐色木匾。匾上镌有“明经进士”四个大字,匾上的年款是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落款为恩授第一名贡生郑凤翔。访问了下梅林村的许多老人,他们都不知道这块匾的来历,也不知道是何年何月挂到祠堂里的。经查阅清嘉庆二十五年编修的《新安县志》,上面记载了明朝正统年间下梅林村曾经出过一一个进士,名叫郑敬,并且有一段生平简介:
郑敬,字德聚,下梅林村人,从小就非常聪明,而且头脑灵活,做事敏捷。明英宗正统七年( 1442年)壬戍科开科取士时,郑敬得以金榜题名,高中进士,被授予南京湖广道御史一职,明代的道御史是一种地方监察官员。郑敬为官廉洁自持,不久便升任江西按察佥事。明朝时候在省一级设立提刑按察使司,掌管-省的司法与监察,权力很大,长官即为按察使。按察使下属副使、佥事,通称道员,为厅局级干部了。郑敬后来又先后调任河南、云南等省,而且愈加清政廉洁,每到一个地方都声名卓著,皇帝亲下圣旨表彰。
在云南任期届满人京之时,当地的头人以重金相赠。有人对他说:“收下吧,凭你的政绩和名声,那是受之无愧。”郑敬回答:“我分管风纪二十年,常年享受着朝廷给我的奉禄,尚且时时感到诚惶诚恐,担心自己不称职,哪还敢改节!”坚决拒绝了。
明宪宗成化二年( 1466年),郑敬升任山东按察使司副使,因为勤于政事,劳累过度,刚过四十岁,便已是须发尽白,自己上表请求退休。去世时年仅五十八岁,家里一贫如洗,连安堙费都没有,大家都称之为楷模。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冬天,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伸进深圳。小鬼子烧杀抢掠,很多无辜的老百姓被他们无端杀害,耕牛、粮食被抢走,房屋被焚毁,几十代人经过几百年时间建成的锦绣家园变成了遍地狼烟,四处荒芜。鬼子的疯狂罪行,激起了深圳人民的无比愤怒和英勇顽强的抵抗。在1938年11月成立的中共东宝边区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梅林地区成立了抗日游击队,又称向南武工队。队长名叫郑珠明。游击队以下梅林村做为根据地,利用这里背靠大山,地处丘陵,地形复杂,群众基础好的有利条件,采取昼伏夜行,时分时合,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扰得鬼子日夜不得安宁。
1949年新中国解放前夕粤赣湘边纵队队员合影(何文供图) 1949年新中国解放前夕粤赣湘边纵队队员合影(何文供图)
为了对付游击队,鬼子在下梅林村设了一个营部,驻扎了一个连的兵力。但是,游击队的力量却是日益壮大。1943年,东江纵队成立,向南武工队纳人东江纵队的编制,力量更强大了,鬼子十分恼火,他们利用汉奸,四处打探游击队的情报。
当时福田村有两个地痞流氓,一个叫黄桂仔,一个外号单眼金水。两人一贯游手好闲,欺负善良。自从来了小日本,两人更是认贼作父,无恶不作,跟日本人当狗腿子。听见谁在背后骂了几句日本人,立刻就去报告小鬼子,甚至带着鬼子兵来抓人。老百姓对这两个汉奸恨得咬牙切齿。不仅如此,他们还受日本人指使,网罗一些同伙,四处打探游击队的行踪,向日本鬼子提供游击队的情报。
汉奸不除,民愤难平!郑珠明向东江纵队领导一汇报,决定除掉这两个民族败类。
在下梅林村的一间隐秘小屋里,郑珠明召集游击队的几名骨干,制定出一个周密的锄奸计划。
这天,一个村民给游击队送来了准确情报:黄桂仔去了向西村。郑珠明立刻带领几名游击队员,带上短枪,穿上便装,在向西回福田的大路上找好了打伏击的最佳位置,然后化装成农民模样,一边割草砍柴,一边注意观察,等候黄桂仔到来。红日西下,天色渐暗,一个人影出现在东面的大路上。黄桂仔来了!郑珠明发出暗号,队员们都做好了准备。黄桂仔越来越近了,身上斜挂着的盒子炮也可以看清了。狗仔子乘着酒兴,边走还边哼着小曲。等到黄桂仔走近了,郑珠明一带头,游击队员们迅速扔掉锄头、砍刀,抽出短枪。黄桂仔做贼心處,警惕性蛮高。一看情况不对,伸手就想拔枪。郑珠明眼疾手快,“叭”的就是一枪。黄桂仔本能地跳起来,想扑过来,可惜双脚刚刚离地,便“咚”地一声倒在了地上,一命乌呼。
游击队员们一鼓作气,在情报人员的带领下,迅速赶到上水的一家赌档,在二楼找到单眼金水,当头就是一枪。狗汉奸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小命已经没了。一看任务完成,游击队火速撤离。等到赌档的人反应过来,准备通知日本人时,已经没有了游击队的踪影。两个汉奸一除,老百姓拍手称快。那些为鬼子做事的人却是胆颤心惊,纷纷收敛。
在福田区北面风景秀丽的梅林水库旁,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墓地,这就是下梅林传奇女性何华益墓。
鸿安婆
1898年是戊成年。这一年,在京城北京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运动,史称戊戍变法。何华益就出生于这一年。她原籍广东中山,9岁随父亲去美国,20岁回国。同年与下梅林村的郑满容结婚。婚后夫妇俩先是在下梅林村务农为生,后来又利用原宝安县深圳南塘街的两间祖屋,靠筹借来的部分资金,开办了鸿安旅馆,艰苦创业。经过不断的装修扩建,鸿安旅馆成为了当时深圳的旅业龙头。何华益也得到了一个广为人知的新名号一一“ 鸿安婆”
1938年11月,新四军军长叶挺来到粵北,向时任国民党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做统战工作。余汉谋当即任命叶挺为东路总指挥部副指挥,负责统筹东江一带各方面的武装力量,加以整编,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叶挺在中共东南特委支持下,进驻深圳,将东路总指挥部设在鸿安旅馆。在这里联络各地游击队的负责同志和港澳爱国人士等。以后又把这里作为东江纵队宝安大队的联络点和革命志士的接待站。
这期间,鸿安婆不但给各地来的爱国志士提供食宿,还用旅馆的部分收益资助叶挺的整编和抗日游击队的活动。她还以创办商会为名,奔走于港澳,为抗战义务筹款。一次,一名香港名流为了躲避战乱,住进了鸿安旅馆。他对抗战前景悲观失望。鸿安婆极力做他的工作,使他转变了态度,并主动为抗日游击队捐助资金。还有一次,鸿安婆听说游击队断炊了,十分着急,连夜步行赶回梅林,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捐粮食,并组织村里的劳动力,把粮食及时送到游击队,解决了燃眉之急。
何益华墓
1938年冬,日军占领深圳后,鸿安旅馆也成为日军的据点。鸿安婆利用拥有通行证的便利条件,经常为抗日游击队送情报。一次,她护送3名爱国人士从香港到深圳,路上被日军抓住,关押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因鸿安婆有通行证,日军只得将她放了,出来后,她又利用各方关系,多方周旋,终于将3名爱国人士担保出来。
何华益还将自己的儿子郑福荣送到东江抗日游击纵队,当了一名抗日战士。在郑福荣的带动下,村里先后有10多名男女青年参加革命。郑福荣随部队转战南北,直到解放后才解甲归田。何华益女士一面支持革命,一面扶贫,建设家园。她为许多爱国志士提供经济援助,无偿接待难民,收养多名孤儿。她带领青壮年劳动力在边陲小镇开荒种粮,筹资修路。她还支持教育,出资办学。
解放前,下梅林村因地处偏僻,没有学校,只有一间私塾。是早年一个叫做郑福森的读书人开办的。只有10来个学生,还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学。何华益的丈夫郑满荣为了扩大私塾规模四处奔波。何华益知道后,从东门赶回村里,召开家庭会议,决定将自家祖屋借给私塾使用,使私塾的学生增加到了20多个。有的孩子交不起学费,何华益又以“打会”的方式,资助困难家庭的孩子。最终使私塾的学生增加到了将近50人。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何华益把私塾更名为“焕明小学”,从此,下梅林开始有了较为正规的学校教育。
解放后,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何华益女士将鸿安旅馆卖给政府,所卖房款全部捐给梅林村作为农业建设资金。何华益女士于.上世纪60年代去世。她一生爱国爱民,支持革命,行善积德,胸怀坦荡,无私奉献。她创建的鸿安旅馆作为东江纵队指挥部旧址,于1983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5月,经福田区人民政府批准,何华益墓被列为福田区级爱国主义教育点之一。
改革开放后,随着特区建设的发展,上步和下梅林两村的土地被逐年征用。上步正处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建设较早,1982 年土地便已被征用完,下梅林村的土地也在1988年征用完毕。1992 年两村皆步入城市化进程,先后成立深圳市上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下梅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时有村民分别为871人和1009人。村民们从此结束农业生产,成为深圳城市居民。
来源:《福田溯源》
版权说明:本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创作者或原平台所有。
(本文为直接转载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