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一个蓝天白云的好天气,福田CBD某餐厅的木质长桌旁,几位青年男女低声交流着近期的资本市场动向,期间穿插了期货行情和基金收益。如果不是身上贴着号码牌,旁人很难看出他们在相亲。一周前,母胎单身25年的我,斥299巨资参加了一场下午茶交友。活...
又是一个蓝天白云的好天气,福田CBD某餐厅的木质长桌旁,几位青年男女低声交流着近期的资本市场动向,期间穿插了期货行情和基金收益。如果不是身上贴着号码牌,旁人很难看出他们在相亲。
一周前,母胎单身25年的我,斥299巨资参加了一场下午茶交友。活动门槛颇高:大型企业或事业单位、本科以上学历或海归、家境良好或在深购房、颜值突出......至少满足1项才有资格报名,还得上传相关证件验明正身。
在纠结和犹豫中,我错过了最初的报名时机。大家的参与热情超乎想象,蹲守2周后我才成功捡漏,得以窥探这群处在深圳相亲鄙视链顶端的人。
下午茶交友活动现场
高效和匹配是默认的游戏规则。3个多小时里,我获得与30位优秀男士短暂交谈的机会。这并没有想象中令人兴奋,结束时只剩浓浓的倦意。也许在明码标价的场合遇见爱情,概率堪比中彩票。
1
女生暗中较量,男生不慌不忙
伺机捡漏的2周里,在工作间隙打开交友平台反复刷新成为我的习惯。万一有人临时退出,就能第一时间抢到名额。
这样的场景大概率只会出现在女生身上,因为男女面临的报名情况迥然不同:女生报名时紧张程度堪比双十一秒杀,男生却老是报不满。
由于每次活动男女比例都是1:1,平台运营只好将已报名女生的年龄+学历+职业制成1张excel表格发在线下活动专区,吸引男性用户参与。
线下专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信息
活动主办方曾在2020年发布分析报告,已注册的30万用户男女比例为42:58,其中深圳达到41:59。从年龄分布来看,女性用户27岁及以下的比例是48%,而男性用户该数据是39%。
一线城市相亲市场,女性面临的年龄焦虑和社会压力远大于同年龄段男性,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佐证。
僧多粥少,较量从建群那一刻开始。
当天上午6:50,一位在深圳湾晨跑的小姐姐在群内发了张海景图求偶遇。9:20,另一位小姐姐发了段梧桐山日出小视频,并附上6.7公里的跑步打卡记录。下午相亲不耽误上午锻炼,她们的自律让周末赖床的我自愧不如。
见面之前都是网友,但你的年龄、学历、职业、籍贯、星座以及身高体重等信息,早已按顺序发给在场的异性,彼此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群社会精英大多来自985、211重点院校,也有在英、美、加等国留学的海归。30位男生的职业集中在金融、科技、新能源领域,80后占一半以上。30位女生的职业以教育、金融、医疗行业为主,年龄基本集中在1990-1995。本场活动,最年长的男生比最小的女生大13岁。
看完资料,我做了一上午心理准备,终于在下午2点赶到餐厅。进门得先领号码牌贴在身上,方便确认身份。抓手指、互捶肩膀等刻意制造肢体接触的暖场游戏之后,活动正式进入主题:3男3女用10分钟左右探讨一个情感问题,结束后女生留在原位,男生走到下一桌,一共10轮,类似招聘常见的无领导小组讨论。
在场女生穿衣风格偏保守,精心打理的发型和简约低调的妆容透露出她们的重视。不少人放下平时的矜持,主动抛话题给感兴趣的男生,试图获得更多基本资料以外的信息。
部分理工男确实不善言辞。他们自我介绍经常以编号开场,说完年龄和职业便没了下文,只有聊起工作相关的话题才会滔滔不绝。一位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我已经想不起他的样子,但一直记得他“会5种编程语言”。
整体来看,男生穿着较为随意,T恤、卫衣、运动鞋是标配,少数几位穿了衬衫和休闲西装。穿圆领卫衣的A是我遇到的第一组男生,这位腾讯程序员除了偶尔遇到感兴趣的话题会说上两句,其余时间只是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像个旁观者。
环顾四周,我发现女生在对话中给予的回应更为积极。就算没有共同话题,微笑、点头、鼓掌,是万能的应答模板。
一开始以为A第一次相亲放不开。后来才知道,34岁的A在相亲市场已经身经百战,“这几年和女生吃饭就花了2、3万”。他的少言寡语源于内心拥有坚定而清晰的择偶标准,不愿意在没兴趣的女生身上浪费精力。虽然他没有透露具体要求,但可以想象普通人很难达标。
2
谈不成恋爱,也能一起搞钱
随着时间推进,我发现谈恋爱并不是参与者的唯一目的,互相加微信也不只是出于好感。大家热衷于结交优秀同行、交流行业信息、互相推荐工作机会和理财产品,有时觉得自己身处一场商务饭局。
有个研究期货的男生一亮身份,女生还没提问,他身旁另一位男生立马拍了拍他的肩膀:“兄弟,最近有什么推荐吗?我领导也在关注期货,我替他打听一下。”
还有一位来自阿里的大哥,疫情前在普吉岛开民宿,这段经历一下子引起各位打工人的兴趣。在那10分钟,大家不再讨论主持人给定的话题,转而倾听这位前民宿老板畅谈自己起起伏伏的创业史。
有些参与者交朋友的热情甚至超过了找对象。经过几轮谈话,他们和身边的兄弟发展出了浓浓的战友情:和女生聊天的过程中很少谈论自己,反而积极展现兄弟的优点,不断送出完美助攻。
当然,相亲市场也有一些居心不良的人:他们打着谈恋爱的幌子,只想搞你的钱。27岁的S在某大型集团投资部门工作,此前她通过平台认识了一位男生。一开始两人聊得不错,由于S不太擅长做PPT,男生主动分享了很多自己公司的PPT供她参考。
随着关系逐渐升温,有一天男生突然开始推荐投资产品。“从PPT来看,他确实在地产公司工作,身份是真的,但后面发的产品是假的。”半真半假让人防不胜防。
爱情故事变成反诈宣传案例,这样的情形A也曾经遇见。“我前段时间和一个女孩儿第一次见面。吃完饭之后我自己想买衣服,就想顺便给她买件衬衫。结果她非要买棉袄,一千多块一件,那天加上吃饭花了2000块。”
高额付出没有换回理想结局,没多久女生就把A的微信拉黑了。“我去找平台投诉,他们说管不了。”
3
相亲也要讲效率
中场休息的时候,不少嘉宾快步走到餐厅门口回电话,从他们严肃的神情看来,多半是工作电话。聊天过程中也时不时有人用手机回消息,瞬间错过了好几个话题。好不容易应付完工作,一抬头只能茫然地看着大家,插不上话。
也有前一天还在外地出差,连夜赶回深圳参加活动的国企销售总监。他说由于熬夜加班,前几轮基本没有参与讨论,“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后面才逐渐找回平时的状态。试想一下,我根本做不到出差和相亲无缝衔接,旺盛的精力或许是这群人成功的关键。
互联网时代,交友软件随处可见,连网易云评论区都能脱单,为什么还要花299来参加活动?高效是大多数人的回答。他们并不排斥相亲,认为这只是一种交友渠道,平台对嘉宾资料的审核也多了一重保障。
精算出身的S表示,“在这里一次性能够见到30个人,遇到喜欢的那一个就不亏。”他们也不指望一次成功,更多是抱着交朋友的心态参与。
一位男嘉宾坦言,注册之后在平台上看过几十位女生的资料,互相感兴趣的不超过10个,最终加微信的很少,发展到线下见面的只有2个。“找对象是个概率问题。”
接触成本也是吸引他们参与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工作中遇到感兴趣的女生,约出来吃饭还得拉上共同朋友一起。这种场合就很直接,加了微信之后约出来单独见面,如果还有下一次,双方就明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每换一桌人,就要重新做一遍自我介绍,最后几轮只剩麻木和疲惫,面对再出色的男嘉宾都心如止水。仿佛回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和一群优秀的候选人参加了一下午群面。
其他人也有类似感受,于是大家开始随意地聊天,互相打听还有没有其他靠谱的交友平台。在那一瞬间,我终于感受到身边人的真实情绪。
整场活动充斥着一种矛盾:参与者可以轻而易举获取彼此的重要信息,但很少交换内心感受,连表达好感都特别委婉,加微信的借口通常是:同乡、同行、校友。有些难以卸下防备心理的人,用沉默把自己紧紧包裹在防护面具下。
能够说出口的喜欢只属于少数勇敢的人。那个下午最令人惊喜的瞬间是:主持人突然宣布现场有对男女一拍即合,中途离开去看开心麻花。无从得知他们是否拥有幸福结局,至少让人看见了希望的曙光。
傍晚的阳光格外温柔,离开座位那一刻松了一口气。餐厅门口,还没聊尽兴的男女相约晚上去玩狼人杀,也有住在同方向的人约着一起开车回家。我扫了一辆共享单车,慢慢骑向地铁站。
又是为别人的爱情流泪的一天。
部分图源ShenzhenWeekly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