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7日,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闭幕。为期5天的展会,共展出文化产品逾10万件,近4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本届文博会设置了67个分会场,主会场、分会场、相关...
9月27日,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闭幕。
为期5天的展会,共展出文化产品逾10万件,近4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本届文博会设置了67个分会场,主会场、分会场、相关活动点共举办各类活动500多项,吸引逾205万人次参与。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肩负着推动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除首届文博会在原高交会馆举办外,往届线下文博会均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而今年,文博会主展馆首次从中心区的深圳会展中心移师到深圳西北角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这其中既有考虑文博会今后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包含着深圳打造“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雄心。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深圳会展经济已越过30个年头。深圳会展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会展经济给深圳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未来,深圳又将如何用好国际会展中心这一加速器,持续推进会展经济走在全国前列?
会展经济让深圳更富城市活力
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优化,会展经济作为现在服务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开放度、城市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会展经济经历了起步、增长、升级三个阶段。目前,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会展业政策扶持和市场运行体系,并在国内率先制定了品牌展会排期规则,为会展经济发展营造了优良的市场环境。
1988年6月28日,深圳市举办首届荔枝节(高交会的前身),这被业界视为是深圳会展经济的起步。
第二年的6月2日,深圳国际展览中心在福田区八卦岭工业区西北角建成。作为深圳第一个大型综合性展览中心,总建筑面积近4.2万平方米的“老国展”开启了深圳会展业的发展大幕。
1999年,首届高交会在高交会展览中心举办。同年深圳市政府将会展中心选址于中心区,2000年6月确定为现在的会展中心。2002年11月1日开始动工建设的深圳会展中心总投资31亿元,由于主体全部采用钢结构支撑,被称为“钢铁宫殿”。
2004年,第六届高交会成为会展中心建成后入驻的首个大型展会。次年9月,会展中心第二阶段会议中心部分的建设基本完工,而周边工程总投资1.3亿元的交通配套工程——滨河路、金田路、益田路改造,福华三路改造,福华三路地下通道、益田路人行天桥建设也基本完成。
2019年,宝博会开幕在即,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地标——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落成。作为深圳市最大的单体建筑,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总占地面积1.48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占地面积1.21平方公里,一期展览面积40万平方米,二期规划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
除了大力支持建设会展场馆,深圳也从政策设计上为发展会展经济提供助力。
2004年,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发展深圳会展业的意见》,2005—2007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助会展业。2007年,深圳市政府1号文件将会展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高端服务业,为深圳会展业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推力。今年4月,深圳市商务局继续推动实施《深圳市加快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路径,引领深圳会展业智慧化发展。
从文博会到高交会,从钟表展、机械展、汽车展再到服装展、内衣展、宠物展,深圳会展业逐步迈向国际化、专业化和品牌化。而依托“展馆—展会—产业—经济”链条,深圳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电子信息、医疗健康、家纺布艺等多个行业飞速发展并影响全国。
期待值拉满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放眼全球,几乎所有知名城市都是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
有研究显示,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放眼全球,德国的汉诺威和法兰克福、意大利的米兰佩罗、美国的芝加哥、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伯明翰、中国的上海和广州都是国内外著名的会展城市,而对这些城市来说,会展业已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会展经济为城市带来了巨额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
然而,2016年的深圳会展场馆根本就无法满足高负荷和顶级会展的需要。
数据显示,2016年深圳可使用的场馆仅有3个,室内可租面积仅15.8万平方米,与上海近80万平方米、广州近50万平方米、北京近40万平方米相比,差距较大。
上述背景下,地处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城市圈交会处, 位列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成为解决深圳会展场馆不足,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的有力措施。
可以说,其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定义为关系深圳未来发展的重大标志性工程,被寄望通过以会展业为核心,加速汇聚全球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助力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推动深圳逐步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会展中心城市,同时凭借其万亿级别的经济总量,有力促进湾区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驱动湾区经济腾飞。
站在高耸的瞭望塔上俯瞰,18个2万平方米的标准展厅在“鱼骨”两侧分列排开;屋顶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花纹红蓝相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今,这座总面积160万平方米的“超级工程”正为深圳会展产业发展翻开新的篇章。
“如果没有国际会展中心就不能成为世界级城市。”在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看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既是指引中国会展业迈向世界强国的风向标,也是奠定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贸易会展中地位的基石,还是世界各国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机衔接的重要经贸纽带。
然而,在展望美好前景的同时,记者也发现要想真正放飞深圳的“会展之星”,并不简单。
具体到切身体验上,尽管当初场馆选址被视为颇富战略远见,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则是,当下场馆在周边配套、片区面貌以及交通设施、服务标准等方面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和承载力还有差距。
“国际会展中心周边面临着相当长时期的片区提升过程,在传统工业区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与会展相配套的高端服务业,最终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宋丁认为,被纳入扩区后前海的国际会展中心,开放型、国际化的高端服务业进一步聚集,随着会展业的启动及资本的进入,配套完善只是一个时间过程。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如何更从容应对好这一“过渡期”,不仅迫切也令人期待。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罗秋菊表示,会展中心驱动重点片区发展体现了政府的规划意图。作为一个大型综合体,会展带来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拉动周边商业、餐饮、酒店等设施。“比如广州琶洲,就是会展中心拉动片区发展的典型例子”。
将视野进一步拉升,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看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要想对标国际一流,真正驱动湾区,还至少需要进行三大思维转变。
一是从“城市客厅”向“国家客厅”思维的转变。首先,通过专业运营公司,提高商业展览的全球影响力,突出“展览+会议”的含金量;其次,承接策划重大主场外交,提高大周边参与度和全球关注度,放大“会议×品牌”的号召力。
二是从“城市极点”向“湾区极点”思维的转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深圳作为大湾区城市群的核心之一,其会展增长极一定要突出湾区效应。
三是从“浅层使用”向“深层使用”思维的转变。要突出“陆海统筹”,增加国字头、国际化海洋展的数量、体量。其次,要突出品牌价值,提高UFI展会认证覆盖度。
两大“会展中心”如何走好差异化发展之路
深圳文博会公司总经理叶建强在谈到文博会为何移师国际会展中心时表示,展馆面积限制了文博会的发展和规模提升。“深圳会展中心全部10.5万平米的展馆,已经达到了文博会使用极限。近年展览面积的限制,导致一些参展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只能忍痛割爱。”
叶建强的说法有着扎实的市场基础。一直以来,深圳会展业市场需求旺盛,数据统计,深圳会展中心每年举办的展览约100场,会议活动1800多场,年展览面积超过280万平方米,展会排期始终满满当当。
而作为2004年建成的深圳会展中心,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条件限制了国家级、大规模展会无法落户,如何才能实现进一步发展,并寻求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对此,宋丁认为深圳会展中心可以转换发展路径,不注重规模扩大,重在质量提升,重点打造精品化、专业化、高端化的会展。
此前,深圳市会展办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位于福田的深圳会展中心将定位为消费类会展,容纳10万平方米以下的展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定位更加专业化,将举办10万平米以上的展览。
从配套而言,相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服务业有待完善的现状,福田区十余家五星级酒店云集,数家大型购物商场林立,餐饮、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市内交通发达,具备重点打造商贸类、消费类会展的优势。而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现状大多为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和工业区,更多具备打造科技类、产业类会展的优势。
而罗秋菊表示,展会规模、周边配套、办展价格等,都会作为办展商选择场馆的考虑因素,这更多是市场主体选择后的结果。
“大规模展会可能首先选择新展馆,新馆设施好,在初期有价格优惠;规模不是很大但注重城市配套、交通,可能会选择老展馆”,罗秋菊说,在这一过程中会看到两个展馆逐渐形成自身特色及差异化的发展,市中心展馆可能就偏向书展、动漫展等消费型的展览。
此外,宋丁还提出,基于深圳国际化和福田打造中心城区的战略,深圳会展中心可以接纳更多国际化会议和活动,探索单一会展功能向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转型,提升城市综合品质,强化中心城区在城市内和湾区间与其他区域的交流互动,体现福田作为城市中心和主客厅的地位和价值。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具备联通市外的交通优势,可以更多承接需要大量物流支撑的大规模会展,实现二者的差异化分工。
尽管二者发展路径不同,但归根结底,深圳会展中心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都将共同做大深圳会展业的“蛋糕”,提升深圳会展业在国内国际的水平。
“深圳并不是会展‘吃不饱’还要建新场馆,深圳的城市地位、产业发展足以支撑起规模化的会展业”,在罗秋菊看来,深圳正是因原有展馆面积无法满足会展需求,才建设了新展馆,会展业的增量足够支撑起新老两个场馆共享深圳会展市场,二者不会形成明显的竞争关系。
这一点,也从近期的事例得到了证实。文博会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期间,深圳会展中心也同样没闲着,举办了中国深圳第七届绿色农业博览会,展览面积也从上届的1.5万平方米扩大到本届的2.25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广东、广西、湖南、贵州等地的800余家专业农业展商参展。
回望过去,会展经济为深圳带来大量的会展产业和资源输入,积极赋能城市发展活力,有效促进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升级。
而面向未来,两大会展中心,成为都市不同区域的核心地标,也必将让深圳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增强,让深圳会展经济走向世界。
【记者】崔璨、陈熊海、杜艳
【摄影】朱洪波
【作者】 崔璨;朱洪波;陈熊海;杜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