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海经》里的大湾区:南次三经的“渤海”大湾区的核心是珠江口、珠三角第一,“南山经”不在广东在山东广东地处岭南,自古以来为百越之地,秦始皇派大军征南越并设立郡县,由此,包括广东在内的一个大一统的季风区农耕民族王朝正式建立,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
《山海经》里的大湾区:南次三经的“渤海”
大湾区的核心是珠江口、珠三角
广东地处岭南,自古以来为百越之地,秦始皇派大军征南越并设立郡县,由此,包括广东在内的一个大一统的季风区农耕民族王朝正式建立,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格局。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广东地处偏僻蛮荒的岭南,是很多人认为的化外之地,其实在先秦文献里,广东就已经被记录了。
比如在具有最早的“中国地图册”、“中国地方志汇编雏形”这一属性的《山海经》里,就明确记录了广东的山水,尤其提到了当今万众瞩目的这片热土——“大湾区”。其实《山海经》到底哪些部分提到了广东,是广东的具体什么地方,历来存在很大的争议。
古本山海经
以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王成组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的看法,认为“南山经”在广西广东北部直至福建沿海,“南次三经”更靠南一些,指广东中部到到闽南九龙江流域。
王成组 山经分布示意图
笔者严格按照《山海经》原书的方位和里程将26列山系446座山峰反复推演,最终认为“南山经”在山东,“南次三经”横跨广西广东福建,即珠江流域和潮汕地区即韩江流域,最后到达闽南九龙江流域。
字耕农最新修改的南次三经位置示意图
谭其骧等人认为“南山经”在广西的问题是,无法解释开头提及的“西海”,无法解释结尾倒数第二山“青丘山”的具体所指,结尾更是到不了“东海”。
因为“南山经”长度为2950里,却是从广西到粤东甚至福建沿海的“东海”;
而“南次三经”长度为6530里,却从更靠东的广东向东到海。
谭其骧教授的“山经地域概貌示意图”里,“南山经”在“南次三经”以北而且更长,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谭其骧 山经分布示意图
所以说这种观点与里程长短显然是互相矛盾的。虽然《山海经》26列山系的里程标准不一,但是同一方位山系之中,标准大致相同,除非能拿出更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其不同。不能没有根据地说“南山经”一里比“南次三经”更长,长多少?就是因为错误地安放了山系,反过来要改动原书的里程标准?这种研究结论显然是于理不通的。所以,谭其骧发出了“此(笔者注:南次三)经最难征实”之叹。
在字耕农看来,其实“南山经”在山东,应归入“东山”部分,详见专文。把山东的一列山系归为“南山经”这个错误的根源在于汉代校书时错误编排了这些山系的地理位置而已。而在山东的解释显然更为合理,“西海”指东平湖的前身“大野泽”,“青丘山”即日照九仙山,因为笔者对“海外四经”的研究确认了“青丘国”即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城址,因而“青丘山”指日照的九仙山这样就实现了“山经”和“海外四经”两个部分的相互证明和支持。
字耕农山经山系分布图(旧),南次三经过于靠西
谭其骧等前人因为对“海外四经”的地理实证缺乏突破性认识,从未想过书中所述为真进而系统关联考古发现的遗址乃至城址并予以求证,故而无法对这些古国进行地理位置的确认,乃至无法判断这些古国的真假虚实。缺少了青丘国即日照尧王城遗址这个参照,对青丘之山乃至整个“南山经”的位置分布就产生了严重误判。即便如此,谭其骧仍然推断出了“南次三经”两处“渤海”皆即指今珠江口,以及后段的“黑水”可能指韩江,“佐水”可能指九龙江或晋江。这些论断基本上都是合乎逻辑而且难能可贵的,与笔者的推断和看法基本一致。
说到以谭其骧为代表的历史地理学大家,笔者素来崇敬。因为多年以来对《中国历史地图集》几乎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人归人,事归事。谭老先生对历史地理学的贡献毋庸置疑,包括对《山海经》地理实证的研究,几乎是贡献最大者。然而瑜不掩瑕,谭氏的一些结论明显错误,甚至表现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这样的基本工具书中,多年以来仍未见修订改正。
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郭郛《山海经注证》在“山经”结尾部分(567页)引述——
动物学家郭郛的《山海经注证》
谭其骧说:今本山经总共记载447座山,可以指实其确切地理位置的,约计为140座山左右。
【按,就笔者研究的经验看来,不进行总体实证,只是局部实证,很可能在后面发现前面确认指实的可能会落空,因为前后矛盾是经常发生的,而这些山系不能重复只能相接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不能因为名称相同,就认为是同一处同一座山,比如“騩山”及“大騩之山”,全书有多个,其实分属不同山系,所指各不相同。再者,谭氏所谓可以指实者,不少是基于汉代准确说就是《汉书 地理志》以来的沿革地理。殊不知汉代很多地理概念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对昆仑的错误认定而引发了某些层面的系统性问题。详见笔者关于“昆仑”问题的系列文章。】
(谭说:)南山经共有39山,可指实的只有三座,仅占十三分之一。南山三经,方向都是自西而东。南次三经在南岭以南。总括上文所考,南山经地域范围,应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现今的浙闽赣粤湘五省地。”——郭郛《山海经注证》(69页)
【笔者认为,
南山经——谭说西海落空,青丘山(国)落空,里程与南次二、南次三不符,从广西到广东福建沿海,原书中南山经里程与南次二、南次三相比还不到一半,如此安排则南山经被明显夸大,长度与另外两列不相上下。而方位上南山经又与真正在岭南的南次三重叠,为什么错误重重?只是因为“南山经”实际上在今山东而非广西广东。西海即东平湖前身大野泽,青丘山即日照九仙山,九尾狐即大灵猫,青丘国即日照尧王城遗址,皆可指实。详见笔者的相关文章,此不赘述。
南次二经——谭氏认为是从湘西到舟山群岛。笔者认为是从桐柏山到台湾。书中“(望)丘山”即台湾大屯火山5000年前的喷发,谭氏等学者都误认为是在舟山群岛,错过重大发现的机会。详见笔者此前发布的“山海经里有台湾”一文。
南次三经——谭氏对大致方位的判断基本正确,因为前文“南山经”的错误,占用了“南次三经”前段的位置,所以他只能将错就错,将广西、湖南境内的前两座山都安排到了广东境内,到了“渤海”即珠江口,就归于正确了,后半段的方位推断大致无误。】
为了便于说明情况,现将“南次三经”全文引用,并给出不同于笔者1年前发布的“原来‘渤海’最早指珠江口”一文,同时将谭其骧、郭郛等诸家观点一起对比讨论。
南次三经里的“渤海”:古珠江口
1.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按,此“天虞之山” 本身不具备有识别性的地理特征,岭南地区山下多水的山实在太多。根据下文第三山丹穴之山确定为北江源而按照相互的方位和里程反推,则大致为广西融安境内的元宝山。
1
谭其骧引郝懿行的说法认为天虞即广东四会“夫卢山”。前文已言,这种推论偏重沿革地理上的名称相同或近似,而完全忽略了原书的里程。此山其定位来自下文反推,详见下文。】
2.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
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
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
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按,此“祷过之山”为上下文前后山的确定推导而来,当指洛清江源出的广西临桂县横岭界。多犀、兕、象这些大型动物与这里的自然条件是符合的。
2
泿水,《中国历史地图集 东晋》“泿水”指洛清江-柳江-西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宛田瑶族乡东江村公所的横岭界。可见原书此处认为洛清江是柳江正源主流,而柳江为西江主流。而当今认为西江主流为发源于云南曲靖的南盘江,柳江为西江第二大支流、北岸第一大支流,故而被古人误认为是主流情有可原。而当今认为柳江的正源又是都柳江-融江,都柳江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尧梭乡里腊村九十九个潭(一说拉林乡附近的磨石湾),洛清江只是柳江东支。然而根据《水经注》的内容,“泿水出武陵镡城县,北界沅水谷,南至郁林潭中县……”,就是说泿水与沅江源头以分水岭相隔南北分流,由此判断泿水为发源于广西临桂的洛清江-柳江-西江。
谭其骧教授认为泿水是广东境内的北江支流滨江。其实在北江的所有支流中,滨江太小,不堪入载。因为本列山系共13座山峰,仅提及5条河流,在不考虑此处缺漏一山可能还有一水的前提下,这5条河流依次是,西江、北江、东江、韩江、九龙江。
珠江水系
郭郛《山海经注证》条下引1984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43页)认为“泿水”即今北江,也不能成立,不可能没有岭南最大的河流西江,而有北江、东江、韩江等其他较小河流。而且北江是流入珠江口即下文的“渤海”的,并非此处流入“海”。西江主道流入的并非虎门珠江口,而是西南方向的磨刀门。可见此处的“渤海”应以中山五桂山一带山地丘陵为界,以西以南的“西四门”即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一带则称为普通的“海”,其中磨刀门是西江主出海口。“渤海”应指中山五桂山以东以北的古珠江口水域,即“东四门”包括今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四个入海口,其中蕉门、洪奇门是北江主出海口,虎门是东江及广州母亲河流溪河主出海口。
珠江八大口门,以中山五桂山地分为南北两部或东西两部,各占四个
笔者此前对于“泿水”的判断并未重视沿革地理如《水经注》的记载,加之此前认为“丹穴之山”即出丹砂的广西南丹丹炉山,因而将本列山系开头置于珠江流域西端。现在看来,如果认为泿水指洛清江-柳江-西江,两条流入“渤海”即珠江口的河流分别为北江和东江,而黑水定为汀江-韩江,佐水定为九龙江,则本区域最重要的五条江河都照顾全面了,这样的安排显然更为合理。
所以笔者认为,由于泿水注入的是“海”而不是下文的“渤海”(珠江口),加之《水经注》所言与沅江源头靠近,因而排除北江的可能,最大可能就是西江,而且是柳江-西江,并非当今观念下的南盘江-红水河-西江。因为就下文看,有北江和东江,不可能没有更大的西江。而西江从西向东横绝整个流域,不可能有一条河越过西江独流入海,因而此处所缺之山水,也不可能是西江所出。至于而下文出于丹穴之山的丹水反而指北江。】
3.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按,当指北江所出之山,当今认为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山,另外有可能被古人认为是主流的重要支流有连江和武江,连江发源于广东省连州星子圩磨面石(亦有说是连州三姊妹峰),武江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三峰岭,具体指哪座山仍需探究。
因为此山距前后两座山都是500里,是等距的,也就是另外两座山中间的位置,而另外两座山的位置是确定的,湖南临武县三峰岭比较符合这个条件。
临武三峰岭
而且临武县石门村有临武八景之一的“龙洞烟云”,这个山洞徐霞客也来过,里面有一条龙形石柱,因而称为龙洞。这个“龙洞”应即“丹穴”。此处“丹穴之山”并未提及丹砂,可见该洞穴未必出丹砂,就字面意思可能只是有一个红色的岩洞。
临武龙洞
此处的丹水对应北江,因为就北江和东江两条注入“渤海”的河流而言,北江在西东江在东,因而丹水指北江,下文之“泛水”即指东江。
诚如谭其骧先生所言,此“渤海”即珠江口。本节山系注入渤海之水仅提及两条,则必定为今北江和东江。因为西江主道入海口在磨刀门,并非狮子洋-虎门-伶仃洋的珠江口。可见当时的“渤海”是今中山五桂山以东水域,五桂山以西的磨刀门、崖门当时称为普通的“海”,并不是特定这片水域“渤海”。
此“渤海”并非北方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水域,北方的渤海在《孟子》等书里还是叫“北海”。然而“海内西经”、“海内东经”以及后附“无名氏水经”里多次提及“渤海”,均指北方胶辽之间水域渤海。《史记 高祖本纪》“北有勃海之利”索隐“《齐都赋》云:海旁出为勃”,从而流传开来。
笔者推断此“渤海”就是指珠江口,即后代的伶仃洋、虎门、狮子洋一带江海相接的水域。或许因为“渤海”是通用名称,像《说文》那样认为泛指海湾,如同“三成而为昆仑丘”一样,昆仑也从最初的泛指变为后来的特指。但是《说文》这种说法总觉得牵强,因为海湾实在太多了,叫渤海的却不多,海湾在古代其实多称为“澳”。所以笔者认为渤海之“渤”有其具体涵义,即潮高浪勃。当时珠江口海域比现在广大开阔很多,口大底小喇叭状,每逢朔望,海水潮汐经常汹涌返潮,形成高潮狂浪,导致海水逆流倒灌入珠江,其形成原理类似杭州湾钱塘潮,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或以此而得名“渤海”,亦在情理之中。随着北方“渤海”的定名以及珠江口的日渐淤堙,已经失去历史上“渤海”之势,因而此古称逐渐湮灭。
广州海珠区有一个“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公园”,保存了6000多年前的古海岸的面貌,此处距今南海海岸约100公里,是当时“渤海”的海岸,可见古今海陆变迁之大。
广州海珠区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古渤海岸的实证
参考谭其骧教授虽然对丹穴之山与丹水(广州天堂顶与流溪河)的观点,虽然此山此水与笔者不同,却同样认为“渤海”即今珠江口。丹水指流溪河成立的条件是,将缺漏的一山一水(即假定的北江)800里放在本节之前、泿水之后,即给北江留出位置的前提下,然后才可能认为丹水指流溪河。就是说假如本列山系总共提及6条河流,则第3条河流丹水才可能指流溪河。而现在只有5条河流,还轮不到流溪河,因为不可能提及流溪河而不提及北江。
凤皇,郭郛《山海经注证》认为是一种极乐鸟,特征接近传说中的凤凰。】
4.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按,发爽之山即新丰江源出之新丰县云髻山崖婆石,则泛水即新丰江-东江。如果以黄牛石南麓为源头,则认为麻陂河-连平河才是新丰江的正源。显然,此处以新丰江为东江正源,而当今认为东江发源地为江西省寻邬县桠髻钵。河流正源的认定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工作,历史上由于科学技术落后,认识上往往存在很大偏差,不要说这些较小的河流,像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江大河,其发源地也是到了现代才彻底弄清楚。】
广东新丰云髻山
5.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按,旄山应为今罗浮山。旄山之尾应即罗浮山脉南端飞云顶。育遗谷当即飞云顶东南罗山与浮山结合处的山谷,南来的海风与北来的气流在此交汇,常年云雾缭绕。这个山谷是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的通道。】
广东惠州罗浮山飞云顶
6.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按,非山应即,非山之首当即广东河源龙川与梅州五华县交界之七目嶂。广东的山不可能“无水”,只是因为战国楚人作者面对的地图上并未标明此地河流而已。】
广东七目嶂
7.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按,根据方位距离推断,此山应为江西赣州寻乌县项山甑一带。】
江西赣州寻乌县项山甑
8.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按,根据方位距离推断,此山应指江西赣州会昌筠门岭镇汉仙岩一带。】
江西赣州会昌筠门岭汉县岩
9.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
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汀江-韩江源头 鸡公崠
【按,“鸡山”应即福建三明市宁化县武夷山脉鸡公岽,海拔1390米。
此“黑水”应即发源于福建宁化的汀江,下游流经潮汕地区叫韩江,向南入海。有一种鱼名叫“猪叫鱼”,是脊椎动物门动物,属于底栖鱼类,拥有多副具有专门用途的鳍,如一些鳍可以令鲂鮄游动,而有些鳍则可以令其在海底歇息,亦称鲂鮄,也许会洄游到近海河流中。所以韩江有这种海鱼也不奇怪。】
韩江猪叫鱼
10.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
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按,令丘之山应即三明第一峰金铙山白石顶,海拔1858米,有“秀起东南第一巅”之美誉。“无草木”却“多火”,说明不是草木燃烧导致的山火,难道是火山?然而这一带目前并未发现火山。中谷即大致沿着东北-西南方向经南坪-三明-龙岩一线的山谷,冬季冷空气顺着这个山谷吹至温暖的潮汕一带。】
福建三明金铙山白石顶
11.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䓘,可以血玉。
【按,东应为北。此仑者之山似为玳瑁山脉赤岩头,海拔1547米。笔者疑“可以释劳”之后缺失类似“其名曰某木;有草焉,”之原文。】
玳瑁山
12.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槀之山。多怪兽,多大蛇。
【按,根据方位距离推断,似指黄连盂,海拔1807米。】
黄连盂
13.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鵷雏。
【按,佐水即福建第二大江“九龙江”,穴即号称“华东第一洞”的龙岩漳平龙崆洞。洞所在的“南禺之山”即今福建龙岩博平岭一带。山南有虎伯寮国家自然保护区,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应即鵷雏。水出辄入说明河道通向溶洞,成为地下河。夏乃出,冬则闭,这是大多数河流上源的常态,夏天为雨季自然水出,冬天为旱季则干涸。】
闽南金三角其实即九龙江三角洲
//////资料: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博平岭山脉的东南面,九龙江西溪贯穿全境,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候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南靖县境内遐尔闻名的南亚热带雨林群落,被喻为“南方的小西双版纳”。其中鸟类有——国家一级动物黄腹角雉。//////
凡南山三(原书作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稰用稌。
【按,这里只有十三山,五千七百三十里。差一座山,少了八百里。这座山应在广西或广东境内,具体位置难以确知。因为到了后段福建境内,就会发现里程数偏大而实际距离偏小,就是是前面少了八百里的缘故。本来山系从广西境内的珠元宝山开始,顺流向东介绍了岭南主要水系及分水岭山峰,向东到闽西南潮汕一带的汀江-韩江流域,最后到闽南的九龙江流域,与“南次二经”的结尾福建第一大水系闽江流域恰好相接。如此福建境内的两大水系、广东境内的珠江流域、韩江流域都得到了介绍。】
南山三(原书作南次三经)示意图
字耕农修订版 南次三经位置示意图
《山海经》里提到大湾区的内容不止“山经”部分,其他部分容后再续。
(作者声明原创,所有权利保留。配图来源或为网络,侵删。)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袁珂《山海经校注》(增补修订本)巴蜀书社 1996
郭郛《山海经注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谭其骧“论<五藏山经>的地理范围》”“山经地域概貌示意图”,《中国科学技术的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王成组“山海经中五臧山经示意图”,《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
郦道元著 王先谦 校《合校水经注》 中华书局 2009